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是“安徽蚕桑第一镇”,在当地村民看来,蚕比茶更难“伺候”。蚕结茧前,一天要喂4次,白天喂了晚上还要喂;养蚕温度要控制在22℃左右,温度低了蚕不吃叶;桑叶不能久放,久放会“烧叶”,蚕吃了会中毒,整个过程都要注意蚕病的防治……养蚕虽然不是尖端技术活儿,但着实费神费力。
近年来,随着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养蚕的人慢慢减少,但桑园面积仍在稳步提升,中老年人仍在守着这一传统产业,不愿放弃自家桑园,“有人种桑,无人养蚕”现象日益凸显。
面对种桑、养蚕群体不均衡的矛盾,来榜镇积极探索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延伸蚕桑经济产业链,引入智能化、机械化养蚕工厂,让相对富余的桑叶、桑枝发挥出了应有价值,提高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近日,在离来榜镇关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的一个工业厂房里,工人正在智能化、机械化养蚕生产线上给蚕投喂桑叶。大把大把的桑叶被送进进料口,然后被传送到另一个端口,在这个端口,一个个装满蚕的蚕盘也被传送带送来“会合”,桑叶自动撒在蚕盘里,工人将蚕盘里的桑叶轻轻抚平、摊匀。撒好桑叶的蚕盘被自动叠放起来,工人一车一车将叠好的蚕盘送走……此时的蚕为四龄蚕,一天要喂3次,每天要消耗100公斤左右的桑叶,这让当地桑农再也不用为桑叶的销路发愁了。
养蚕工厂相关负责人李东洋告诉记者,工厂有小蚕养殖、中大蚕养殖、自动摘茧三大生产线,包括恒温恒湿孵化室、小蚕养殖室、中大蚕养殖室、自动消毒添叶线、分蚕除沙线、自动蚕盘清洗机等设施设备,部分区域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自动调节,整个车间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监测、监控。
智能化、机械化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节省了人工,关河村养蚕工厂现有3名工人,一年要养这么多的蚕,如果按照传统养殖模式大约需要240人。
“此外,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桑叶饲料加工厂,将桑叶加工成蚕的饲料,这样可以摆脱养蚕的季节限制,预计8月建成,将显著提升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关河村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