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榜镇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融媒体中心记者 储翔)2015年底,岳西县还有近7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和发展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岳西县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应搬尽搬、效应最大”的原则,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45户6832人,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岳西县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98人的计划任务。
来榜镇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于2016年,建设用地21亩,建筑面积4825平方米,安置群众54户193人。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来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建设、精准搬迁,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让搬迁群众如期顺利入住新居。
2017年6月,来榜村贫困户汪芬一家搬进钟形安置点的新家。125平方米的“小别墅”宽敞明亮,厨房、客厅、卫生间一应俱全。汪芬家老屋是土坯房,终年阴暗潮湿,墙体多处开裂,逢上下大雨就担惊受怕。
汪芬与孩子们一起看电视
“我是17年搬过来的,搬来过后我的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变。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出去做事又不行,村里就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另外安置点上边还有果园、茶园,闲时还能上去做做事,增加一点收益,还有光伏发电,加起来一年也有两万多将近三万块钱的收入。”来榜镇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户汪芬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来榜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搬迁,盯紧最边远、生存条件最恶劣的贫困人口,让贫困户“搬得出”。新建住房、产业基地、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并配套水、电、路、通信、绿化设施,让贫困户“稳得住”。采用“2+2+2”模式,在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132亩,为每户搬迁户发展“2亩果+2亩茶+2万棒实用菌”,每户年均可增收2.8万元;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搬迁户光伏发电全覆盖,每户年增收3千元;实施就业扶贫,对搬迁户进行就业培训,帮助每户掌握一门技术,联系安排其到扶贫车间、企业务工,参与茶叶采摘、中药材加工等工作,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让贫困户“能致富”。强化村级跟踪服务,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推动搬迁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帮互助,让搬迁户融入大家庭,开启新生活;实行退宅还耕和“三变”改革,引导搬迁户将迁出地土地资源变资产,小额信贷变股金,让贫困户变股东,做到“无牵挂”。
来榜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副组长洪方明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来榜镇将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乡村旅游为主题,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招商引资项目,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中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户房屋改造升级,率先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点民宿,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天堂镇石桥村源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岳西县城附近有一处“花园房”,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这里是天堂镇石桥村源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原来住在山里的30户81名贫困群众乔迁到这里。
为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岳西县通过在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吸纳搬迁户到附近企业上班等方式,尽可能满足搬迁户就近就业的需求。天堂镇在搬迁点同步引进扶贫工厂,形成“企业+贫困户”模式,点对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使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随时进扶贫工厂就业。王仁全夫妇从山上搬下来后,就在楼下的扶贫工厂上班,做折箱包、剪线头的简单活。
王仁全夫妇在扶贫工厂干活
“共产党好政策,让我们搬到这安置房里来了,样样都好,都很方便。收入有光伏发电,也有低保,还有一点茶叶;我夫妻二人还在楼下扶贫工厂上班,一个月也还能挣到1000多块钱。”天堂镇源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户王仁全说。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奔小康才是目的。岳西县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好搬迁群众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以及搬迁后当地产业发展等问题,确保他们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