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文化旅游 

岳西炒青纯手工制作过程

    谈到岳西的茶,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岳西翠兰,是的,岳西翠兰香茗远播。但真正岳西人自家喝的大多是岳西炒青。岳西炒青,味浓、香醇,俗话说“后劲大”。

    现在市场上买的炒青,大多是由茶厂机器制作而成,很多的年轻人,90后或许都不知道真正的炒青是怎么制作而成的。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小时候亲眼目睹的炒青纯手工制作全过程。

    在岳西,农村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茶园。我家也不例外,父亲爱喝茶,每年除了采摘用来卖钱的茶以外,都要留两块地的早茶不摘,用来制作炒青自家喝。好的炒青,当属谷雨前期早茶预留制作而成,也就是我们说的“头季茶”-------第一次出的茶。

 

    待那两块地的“头季茶”长到大约10厘米的时候,就用竹箩采摘回来,太嫩会没有茶味。高山的茶,沐浴晨雾、水露、兰香,吸收天地之精华,单是新鲜采摘的茶草,捧在手里就会散发出阵阵茶香。


    首先,第一道工序是“杀青”,也就是去掉茶草本身的青草味,俗称“青蒡”味。乡下的灶台,那种大铁锅,去油洗净。那时,我在灶下添柴“把火”,母亲在灶前炒茶。火候不易过大,会焦边;也不宜太小,杀不掉“青蒡”味,柴火用山上捡回来的枯松针叶最好。将锅烧热,只见母亲掬一捧茶草,放进锅里,徒手将绿绿的茶草在锅里翻抖自如,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是那样的熟练。不说炒出来的茶如何,单是一种专注用心的情怀就足以让人沉醉。

    其次,是揉搓。杀青不宜过久,待茶草炒扁之后,便要从锅里打出来。揉搓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一般都是父亲来完成,揉搓需要力道、手劲。这时,父亲会将早已准备好的在大河里特意找回来的平石板,洗干净,拿出来。说是平的,只是说大致的形状是扁平的,其平面还必须是有点糙的,这样才能揉出效果。父亲从母亲手里接过杀好青的茶草,放在石板上揉成一团,不能有一丝怠慢。翻来覆去的搓、揉,让茶叶与茶叶之间相互纠缠在一起,直到揉出绿绿的茶汁彼此间渗透。我在一旁捧着脸看着,不禁会问:“父,你的手不烫吗?”父亲笑道:“老手了,皮糙肉厚的,不烫,要是你们的肯定不行。这茶,要是冷了再揉就揉不成形了”。“哦”我就那样呆呆滴看着。。。。。。

    接下来是烘焙的环节,最原始的方法是用一个破旧的铁瓷盆,装上炭火,上面架起烘焙专用的道具----“茶焙”。一种用竹篾编制而成的,这里我似乎不知道该怎么用书面语言来形容:“茶焙”有两种,一种是连体的,我家的是可以分拆的,便于不用时好存放。下面是竹篾编制的一个圆柱形的空心框框,上面放一个扁竹匾,在我的记忆中,那竹匾的样子始终觉得像是电视里放的清朝官员的帽子那样子地,中间拱起,四周有一圈边沿。将揉好的茶摊在“茶焙”上,厚度要均匀,用适中的炭火慢慢烤。此时,人必须要在旁边看守着,每隔几分钟就要翻边一次。这里有一个很讲究的细节,就是翻边时,必须将“茶焙”拿离火盆,不然细碎的茶沫掉进火盆,会影响整焙茶烘出来的质量。到这里,炒青还不是我们见到的样子,还是那种很长、很散的,绿绿的样子。反复焙至七、八成干后,就进入最后一个成形的环节了。

    最后是“摸锅”。即烘焙的炒青再次倒入锅中,用手顺着同一个方向滑动,一圈一圈,一遍一遍。。。。。最后,茶叶愈来愈小,蜷缩在一起,形成米粒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入水冲泡前的样子。装进茶叶桶,最原味纯手工的炒青就制作成功了。

    那几年,哥哥在外面打工,每当茶季来临,父母都会亲自做几斤炒青,邮寄给哥哥。
    几片茶叶,一片亲情;一杯淡茶,两地相思!
    喝出的不是茶,是长辈对儿女的爱,是游子对故乡的情!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文化旅游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