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省内名家“试水”高考语文作文,岳西一作家“答题”:《劳动神圣而美》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拉开帷幕,每年高考作文尤其引人关注。2019 年安徽的语文作文题新鲜出炉后,安徽几位名家也亲自下水,一起来看看——
全国卷Ⅰ

适用地区:
山东、广东、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安徽

题目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劳动神圣而美

作者:储劲松
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神圣而美》。

说起劳动,我首先想到的是蜣螂。这种小昆虫,被埃及人称为“圣甲虫”,法布尔在《昆虫记》里盛赞它们热爱劳动,科学家誉之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幼稚时,我跟随父母种麦子,曾亲眼看见蜣螂推粪球。它们前足拨动粪球,越滚越大,以至体量超过身体数倍,后足奋力向前推,遇到爬坡过坎,又背又拖,还会停下来思考。那辛勤劳动的场面,神圣而美,让我的敬意油然而生。蜣螂靠劳动养活自己并繁育后代,在地球上生生不息。

小小虫子犹然如此虔诚劳作,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更是劳动的好手。我们的祖先古猿,起初住在树上,饥餐野果,渴饮山泉,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是劳动让人的四肢和大脑逐渐发达起来,学会利用石器伐木渔猎,进而学会钻木取火、制陶、种五谷、结绳纪事、发明文字等等。是劳动创造了人,是劳动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古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又说“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前者是说劳动的重要性,不勤就没饭吃没衣穿更没有蓄积,父母也经常对我说,“有得忙才有得尝”。后者是训诫世人,勤劳是可贵的品质,要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反观我们,我们简直是不劳而获的蠹虫,是盗窃他人劳动成果的小偷。

我们生在好时代,衣食用度无忧,除了读书,其他事几乎都是父母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还以为理所当然。父母偶尔让我们扫地、洗菜、整理床铺,我们总是推托说要做作业、没时间,还振振有词:“现在连妻子机器人都有了,将来体力劳动全交给机器就是了。”劳动这一传统美德,在我们一代几乎要失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可悲的,懒惰是可耻的,长此以往,我们将会变成一群大头、大屁股、大眼睛、手脚身子细如麻杆、捧着手机葛优躺的怪物。连一碗水都端不住,遑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力献智?

复兴中学的学子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以古猿、“圣甲虫”为师,做一个劈柴喂马热爱劳动的人。劳动最神圣最光荣,劳动的姿势最美丽最迷人,劳动者才是真正的网红。

作者简介:储劲松,作家,安徽岳西人,发表作品400余万字。

少年不可欺,劳动不可轻

作者:常河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有关部门组织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让我能有机会和同学们谈一下劳动的意义。你们学校叫“复兴中学”,还有什么能比民族复兴更让中国人更加期盼呢?

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劳动永远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动力”。

我的一生有过两次迷茫:第一次,40年前,我成为一名工人,想着一辈子要和满是油污的机器打交道,我对人生充满了怀疑。我的师傅用精湛的技术和勤恳的劳动拉直了我心中的问号,让我明白: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勤奋地劳动,谁的双手都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当看到我们制造出的机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的一块基石,除了自豪,我心中更多地是对身份认同的欣慰。因为我知道,无论到什么时候,劳动都是创造财富的不竭源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小到一家一室,大到一国一族,劳动停滞,社会进步的步伐也会停止。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我们用劳动创造了多少“巧夺天工”的作品,比如故宫,比如马踏飞燕,这些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建筑、科技产品,无一不是大国工匠的传世之作。

所以,与其说“大国工匠”这个称号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给所有劳动者最好的褒奖。

第二次迷茫来源于和儿子的交流。他应该是和你们一样的年龄,是伴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成长的一代。他说:“科技进步这么快,你还在用手和人工智能较量,出力不讨好。”是的,我一度也对自己的坚守产生了动摇。

但我知道,人类的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智力性劳动和体力性劳动三大类,这不仅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共同需求。再进一步说,只有这三类劳动密切协作,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给人工智能插上飞升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普通的手工工人,都是伟大的劳动者。如果说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是一幅让人憧憬无限的蓝图,那么,工匠精神才是把蓝图变成现实、变成实物的那“一双手”。

也许有的学生会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那么,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劳动具有不同的内容。作为学生,你们的学习就是劳动。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劳动耗时费力,那么,你荒废的不仅是学业,更是宝贵的青春。

也许有的孩子说:“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又回到了那句古人的教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最初的劳动,哪来的财富积累?没有财富,面对再炫目的科技产品,只能望洋兴叹。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网”作为劳动的一种形式,从来不低人一等。相反,把人生的“网”编制好了,才有可能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中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过去的能工巧匠,是靠一双手,一锤子一斧头拼出来的。今年的科技工作者,是靠攻克一个个难题滋养出来的。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区域,在不同的时代,劳动散发的是同样的光辉。你们是“复兴中学”的学生,复兴,就应该从你们当下最平凡的劳动开始。

少年不可欺,你们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常河,光明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高级编辑,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家。曾出版《四十一阵疯》、《最美的传奇》、《现代大学校长蒋梦麟卷》、《一脚乡村一脚城》等多部著作。

可是……然而……

作者:苏北

有这么一幅常见的图景:一个孩子趴在桌前,头歪靠在一只手膀上。他手里拿着手机,身体一动不动。他就这么歪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大人喊一声:吃饭啦!他没有声音。喊两声:吃饭啦!吃饭啦!他还是没有声音。大人丢下他。大人吃饭了。大人们吃完了饭,他还在玩手机。大人根本不管他了。

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可能会遇到的。这是怎么啦?一些在过去的孩子们中不存在的问题出现了。许多人没有办法。许多大人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办法。

是独生子女的问题?是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的问题?是城市化太快,没有了农耕的劳作的问题?是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问题?

不得而解。

儿歌没有了(不在孩子们口中唱了)。游戏没有了(倒是打游戏盛行)。铁环,毽子,拍烟壳、躲猫猫……没有了。许多孩子们的游戏没有了。

到处都是电子产品。

是孩子们的错?

其实一直歪着也不是不劳动。那可是大的劳动呢。是需要智力的劳动,一直被手机吸引着,也是要动眼睛和指头的。

可是,可是……我要说的,是可以分享的、是见得着的体力的劳动。

那也不见得,我这么歪着就不是劳动?假如,假如,我这么看着看着或者游戏打着打着……忽然一下脑洞大开,忽然一下灵光一闪,发明出一个啥,啥,啥玩意儿来呢?说不得呀!是的,是的,是说不得的。世上事哪那么好说呢?

唉!我说不过你,我真的说不过你。也许真的是我落伍了。也许真的是我们老了。也许真的是有代沟了。

我只能畅想一下我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的过往,或者建构一幅幻想中的美丽图景了——

劳动其实是美丽的(运动当然更加美丽)。爱劳动的人,不一定长得美,但一个长得好看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劳动的人。我经常感叹:那些山里的孩子,他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见识的多,但劳动使他们聪明、健康。看看那些山野中的美丽的小动物们吧,就是因为它们要劳动,要自己去寻食,它们的身体是多么的灵活,那毛发是多么的油亮?

是啊,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没有劳动我们至今可能还在爬行,如果没有劳动可能我们也不会有语言。我们在劳动中还建立了友谊甚至爱情,我们在劳动中发现了美德,甚至最日常的劳动:做饭。法国有一句谚语:做饭是非常神圣的。作家汪曾祺爷爷也说过:一个喜欢做饭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其实快乐很简单。给别人一点帮助,在生活中我们勤劳一点,那其实也是一种快乐。

这是分享的快乐。这是给别人送小温的快乐。给妈妈洗一次碗吧!给爸爸送一杯茶吧!进门叫一声:爸爸妈妈!出门说一声:我走啦!

这其实很简单。可是我们似乎都不愿意,这是怎么啦?

——是独生子女?是学习压力?是城市化?是居住方式?
真的不得而知。

可是……然而……

我们还是勇敢地走出来吧!勇敢地站出来吧!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心灵,去帮助别人,去与别人交流。

学习好当然重要,但热爱劳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有一个好的品德,那是更加更加的重要啦!!

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要犹豫,不要迟疑。不要可是……然而……

我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爸爸妈妈!
我是一个可爱青年,叔叔阿姨!

——再见!
2019年6月7日,端午节

作者简介:苏北,著名散文家、多年致力于汪曾祺研究,安徽天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作协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十月》、《大家》、《散文》、《文汇报》和香港《大公报》、台湾《联合报》等发表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著有小说集《秘密花园》、散文集《城市的气味》、《植点青绿在心田:苏北海外散文71篇》,随笔集《书犹如此》;回忆性著述《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忆·读汪曾祺》和《汪曾祺闲话》等。另,主编有《汪曾祺早期逸文》(安徽文艺版)《四时佳兴:汪曾祺书画集》(天津百花文艺版)《我们的汪曾祺》(古吴轩版)《汪曾祺草木虫鱼散文》(上海文汇版)和《汪曾祺少儿阅读丛书》(三卷,南京大学版)等。曾获安徽文学奖(政府奖)、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入围作品等多种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 源 |  安徽商报公众号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