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来榜河走过,留下了一首歌,歌声中有你也有我,闪亮的日子,像电影一样放过。”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已过不惑之年。来榜虽不是故乡,却留有青涩的印记。这里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站。随后的行囊,在一个又一个的驿站起起落落,但记忆的闸门,因为这首歌再次打开。至于来榜的探访,还是拖了很长时间,直到闺蜜走马上任,她话里的发展,眼里的情怀加快了我的脚步。
来榜的老街,明清时期曾遍布手工作坊,“茶盐古驿道”为“两省(安徽、湖北)、四县(英、霍、潜、太)”的物流的重要通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集镇附近集贸中心及多功能区。医院、粮站、电影院等都集中在老街。镇政府和老街中间,有银行有学校,春茶市场、春茧市场、中药材市场吸引着大批外省客商纷至沓来。来榜河流长,两边群山将来榜挤成一条狭长地带,老街居于末端,要想拉开发展框架,老街方向有明显局限。后来,集镇建设沿着河流方向逆老街发展。
老街现在是什么样子,可否还能认出二十多年前的我?怀揣忐忑,我走近老街。
从老镇政府往老街方向,原来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被水泥路替代,道路平了,路面宽了,路两旁也很整洁。老建筑还在,不过,粮站完成立面改造,改成了居民套房;原镇卫生院挂牌岳西华之康精神病医院。灰墙黛瓦,古朴安静,既保留了老街的主体结构,又不失古朴糅杂新时代的气息。外墙装饰的文化墙,在安静里透露文化和生机。再往里走,除偶有的农舍改建成了红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老街,主体还是以古朴之风迎接我的到来。见得最多的是黄土墙、黑泥瓦,青砖铺路,椽子做梁。斜阳爬上屋顶,嵌在黛瓦上,像一颗夜明珠,照得古朴的老街熠熠生辉。
弄子里,三五个女人在做针线活。有的拿着鞋垫,有的纳着鞋底,她们坐在火炉上,一边唠家常,一边有一针没一线地干。沿老街走进所谓的新农村,仍然是篱笆墙,老瓦屋。屋里没有铺水泥地,依然是很接地气的土层。住在这里的阿婆告诉我,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要接她一起去城里享清福,她不愿意,说舍不得老屋。屋里家具不多,老旧的,却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她在房前屋后种上应季果蔬,孩子们任何时候回来,家都在,啥都有,孩子住得安心,她打心眼里高兴。说到兴致处,阿婆还即兴给我们跳起了广场舞。
无独有偶,来榜镇马元古村落一样保存完好。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时候,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这不,通往古村落的道路全部是用石条砌成的,造价之高,工程之大非水泥路可比。原生态的东西,更能与古村落匹配。眼光长远,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担当。
炊烟起,游子归,古村落的保护与修缮,是馈赠游子的乡愁,也是留给曾经路过这里的外乡人一份记忆与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