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公界尖下采茶去

文/朱王芳

      公界尖下采茶去,踏碎青山一片云。巍峨挺拔的的公界尖似大肚弥勒穿着阔大的僧袍正在打坐,僧袍下就是来榜镇公山村千亩古茶园。远山清晰,山尖上白云缥缈,山脚下的古茶园绿浪翻滚,波浪滔天,层层的梯浪拍打着公界尖,我们穿行在茶园中,如在绿波中荡漾。
微信图片_20180503174213.jpg

      好一处古茶园,我暗自庆幸自己不虚此行。暮春了,听说,来榜镇的公山村举行首届采茶文化节,我有点不以为然。公山村与我曾挂职的斑竹村近在咫尺,一直寂寂无闻。斑竹村是全省有名的蚕桑专业村,我在挂职期间曾为村里写过多篇文字,记得其中一篇《蚕事》还发在《农民日报》上。得知主办方邀请我们作协去采风,我还是欣然前往。岳西的 古茶园,如石佛寺、香炉冲我都曾去探访。来到公山村,我才听说,公山村的这片古茶园在80年代就与石佛寺、香炉冲并称岳西三大名茶。石佛寺、香炉冲的茶叶早已名声在外,价格斐然。不知公界尖脚下的这片古茶园这么多年来为何一直这么安静,今天,春潮涌动下的千亩古茶园又在讲述着怎样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80503174221.jpg

      今天的采茶文化节甚是热闹,高潮的环节当然是采茶比赛。“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开始采茶了,我领到了一个水壶状的竹篓,系在腰间,一道参加采茶的县茶叶协会的会长钱专家告诉我们,采茶要采一片叶与一个芽,一起摘,不分开,可以用指肚捻断,不能用指甲掐断。 一直以来的喝茶都是坐享其成。最多见过整齐成垄的茶园。年少时,也曾陪母亲采过茶,不过,依稀记得那是采枝叶肥大的夏茶,大枝大杆,一芽四五叶,两三寸来长的茶草,采回家,铁锅上大火一炒,用炭火慢慢焙干。我们当地人俗称黄大茶:“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那时的采茶没什么讲究,手一捋就是一大把。
微信图片_20180503174239.jpg

      今天得受教导说摘茶青不能用指甲掐,只能拔断或轻轻掰断。这是生平第一次学到的摘茶技能。在修剪齐整的茶园里,从齐腰深的茶树上掰断一颗茶芽,放进系在腰间的竹篓子里,不断地反复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体验那么一会也许很容易,但是茶农们整天摘茶真的很不容易了。据说,一个熟手一天也就只能摘出四五斤茶青,做成一斤左右干茶。很多茶树并非是齐腰深那么合适的高度,如果只有两三尺高的话就只能深弯腰或者蹲下采摘。我旁边的一个大姐是个采茶能手,双手似蝴蝶翻飞,不一会,茶篓就装满了,采的枝头匀称,真是又快又好,手生的我甘拜下风,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中途溜之大吉放弃比赛了。
      我干脆坐在茶园边的石头上,饶有兴趣地打量着滋养着这片古茶园的天地自然之貌。这片古茶园生长在海拔千米的山坡上,常年云蒸霞蔚,春天附近的山林中各种山花怒放,香气袭人。来时的通村路上处处是古迹留痕,山下的清净寺梵音袅袅,明代的古迹王家大院,石头围墙赫赫矗立,苍苔茵茵。石桥古朴,溪水潺潺。油桐花盛开在房前屋后,白色的花瓣,粉红的花蕊,清新淡雅,与初春的紫色泡桐花比起来别有一番风韵。在这片古朴的大地上处处焕发着生机。
微信图片_20180503174203.jpg

为了公山村的长远发展,为了将这片古茶园推介宣传出去,为了公山村的村民增收致富,公山村的领头雁们早就在谋划了。陈志高,选派公山村的挂职书记,退伍军人,黑瘦精干,他精心策划了这场采茶文化节。他诚恳对我们说,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勤劳不怕苦的百姓,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要把公山村这片古茶园的名片打响,我们落后太久了,现在要奋起直追,要让大家都来品尝公山茶。
      观看完茶艺表演,我们在公山茶厂储总家品评香茗,钱专家眉飞色舞,连赞道,公山茶果然名不虚传,醇浓鲜爽,回味悠长。我则吐出两个字,好茶。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