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来榜
文/春晓大别山
来榜,是个古镇。自古以来,“南北过渡、襟带东西”,是大别山中小枢纽,山中小九寨。境内高山奇秀,河流清幽。山中寨多:桃园寨、马园寨、磨子寨、罗汉寨、六甲寨、牛马寨、四顾寨;寨中河多:来榜河、宝纛河、关河、羊角河、横河,听听地名,便知其景美境幽,画意诗情。小镇自古人文荟萃,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从当地知名古典诗人多枝松风先生的一幅对联中就可略知一斑,他将来榜镇地名串成一联,妙趣横生。联曰:
关河冷暖,枫树霜红,斑竹丛中窥来榜;
黄泥炎凉,清潭水绿,马园寨下看花墩。
相传,来榜古镇的河东,有位聪颖美丽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的书生刘又生,自小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双方家庭也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书生异常兴奋,荣归故里,想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心仪的姑娘,并择日完婚。不料归家后,得知汪修竹因病而逝。闻此噩耗,他发誓终身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
来榜,群山环抱之间,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乡民傍来榜河两岸安居乐业,沿河大道方便商贾,行走路人,沟通古今,古朴厚实。来榜处大别山腹部,山清水秀,阡陌纵横,风景迥异,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志士向往之。
古镇境内,有一雷音寺塔,其实,寺非寺,塔非塔,乃海拔1704米峻奇高峰。此峰远望如塔楼,如天梯,直耸霄汉,形似西天雷音寺塔,每逢暴雨,岭间则有滚滚雷霆之声,因此得名。又因有九座莲花形石峰环围主峰,酷似佛家九莲浮塔,故又名“九品莲台”。雷音寺塔,天造地设,古往今来,招来无数佛子朝拜,高士游赏。唐朝玄空大师曾经在此卓锡,建古经庵。古经庵相延千年而毁,庵中佛像被后人奉请到附近观音庵、竹音庵、黄公庙中供奉。
站在雷音寺顶峰,视野向下,农人耕种、鸡鸣犬吠、牛羊奔逐,梯田层层、茶园茵茵,农舍如画、庄稼如云,一幅幅甜美幸福的乡村诗画呈现在眼前。长住于此的村民,喜悦洋溢心间,幸福注满心田。
古镇来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更有“孝子开路单”的故事,传说来榜五棵枫程家有母子二人,父亲早故,因为家庭琐事,母亲要状告儿子,却又不识去县衙的道路,程子是个大孝子,为顺从母亲心愿,遂开出一份去县衙的路单,为母亲状告自己提供方便。这个故事在岳西周边数县传扬,孝子声名远播。杨氏家族也有“弘农郡、四知堂”的传说。古镇斑竹村花屋组有座刘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八年,虽毁于“文革”,但精神永在。相传刘氏为杨姓祖母,清朝乾隆年间,皖西儒士杨德风之妻刘氏,出身名门,十八岁嫁到杨府,生有两子一女。丈夫早故,刘氏抚子读书中举,子却又英年早逝。刘氏又抚育四个孙子成人,当中三人再获功名,位列阶品。县令将刘氏事迹表奏朝廷,道光皇帝颁旨敕建牌坊,旌表其节。咸丰皇帝的老师内阁中书林杞材为此坊题联:万古纲常是孝,一身天地为春。潜山县令题联:岭上清风高五岳,畈中斑竹拟三湘。故事虽已久远,精神长昭日月。
穿镇而过的来榜大道,一条千年古道,伸展在青山绿水之间,像一条曼舞的苍龙,连接南北、横通八方,在一代代来榜人的脚步下,由窄变宽,由弯变直,从久远通到现在,从现在通往久远,昭示着来榜从古至今的繁华。从那些蜿蜒山路的印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客商往来,路人相伴,车水马龙的岁月。从岳西县城一路往西,翻过黄沙岭,车道弯曲,一路向下,杂竹随风,茂林随风,行人如风,歌声如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古镇焕发新春,只见满山葱茏,只闻花香鸟鸣,蜿蜒的来榜河之水,延续了古镇千年的历史,美丽了古镇悠悠久远的传说。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这里停下来、住下来,其实是有原因的。这里绝不仅仅是高山远水,更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
来榜,千年古镇,千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