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大美岳西~流逝的记忆(二)


原创:余沧海

657dfbd43e9a7353abf36f75bc7e0d4d.jpg



      (接上回)说起衣着,不得不说一下岳西人的鞋袜。岳西女人最擅长的就是做手工布鞋了,过去每户人家田头屋角,总能栽上一块半块做布鞋的材料——青麻。


       每到四五月份,就是收获青麻的季节,从地里砍倒后,去除麻叶就直接放在河里或者池塘里浸泡,隔一二日,从水里捞出,将长长的麻杆一根根对掰,就能轻易地将紧裹的麻皮撕了下来。然后坐在板凳上用一大拇指般大小,中间带凹槽的特殊刀具,一片片地刮好。刮皮这道工艺复杂繁琐,既考验耐心又考验技术,一般都是上年纪的老奶奶们做,因为刮皮的好坏就决定了将来搓麻索的好坏,要求是一要白,二要厚薄匀称。麻坯子晒干后就是搓麻索了,首先是单股搓好,两股再并在一起,放在大腿上,左手拽住两个麻索头,右手将两股麻索在大腿上朝前一搓,再往后一回,用手一摞,就这样重复一点点搓长,一般的麻索长度都在一米五左右,太长了或者太短在纳鞋底时是不方便的。


     到了冬天,选个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妇人拿一块门板,靠在门口太阳底下,用玉米粉熬成的糊糊涂起,一层层把家里的破衣布头沾在门板上纳平,这就是做布鞋的必须的材料——背壳子。


      纳鞋底也是复杂的工艺,一般的女孩从小就会让家里的妈妈奶奶指导如何去纳鞋底,鞋底的材料是布头拼接而成,大部分都是白色棉布。纳鞋底的针脚手法都有讲究,首先沿鞋底边扎两圈,然后一行行去扎,但是每行与每行之间不能对齐,要错开一个针脚,并且每扎一针拉紧的力度都要一样,可见纳好一双鞋底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做不好的,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人一年到头都是拿个鞋底在扎,或是冬日的太阳底下,或是夜晚的煤油灯下,她们总有做不完的布鞋。做好布鞋,是考察岳西女人是否手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到婆家之前就要备好给公婆夫君的布鞋,这个布鞋要求是红里黑面白底,而且样式要漂亮,不肥不瘦。


      做鞋帮子(岳西话叫鞋夸)要有很强功力的人来做,有些人鞋底能纳,鞋帮子就是做不起来,是个真正的技术活,鞋帮有很多样式,女人们在娘家就准备好了,也是女人嫁到婆家必带的私人物品。她们小心翼翼地用旧书夹好,有大人,小孩的,冬天的,夏天的,样式繁多,也有些聪明的女人经常琢磨创新一些好的样式,然后她们你传我我传你不一乐乎。所以,旧时的岳西女人大多三五成群在一起纳鞋底,搓麻索,她们从不下田去帮男人一把,天经地义的就这样认为了:岳西女人不能下田,是在家里做头做脚的!旧时岳西人穿袜子创造了一个奇葩,每双袜子下面总是要缝上一个鞋垫,这个鞋垫做工考究,都会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那时管这样的袜子叫袜子底,可能是为了让袜子多穿一些时程吧。


      但是上年纪的女人不穿袜子,她们仍然是用长长的布条緾在脚上,充当袜子的功能,也难怪,上年纪的岳西妇女大都是三寸金莲,一双脚已经严重变形,大拇趾是好的,其他的四个脚趾都是畸形地叠在脚背上,整个一双脚严重变形成一双梭子了。现在的女孩无法想像到的现象:女孩从迈步走路时起,就被家人狠心地用棉布一层层把一双脚趾紧紧裹住,让本来健康的一双大脚,严重变形为走路颤颤巍巍的三寸金莲,这当中的苦楚,不是现在的女孩们能想象得到的!


     岳西人对鞋的创新还是挺多的,有过草鞋,也有过用布条按草鞋的样式编制成的布条鞋,有木头鞋,就是用两块木头锯成鞋底的样子,安上两个布带套在脚上,走路咔嚓咔嚓地响,就像日本人穿的木屐一样,这种鞋都是走湿路或者冬天的冰雪地里,有钱的人家不穿这种鞋,他们是在做好的布鞋上用桐油左三层右三层地糊上,这种鞋能经雨雪,是那个时代的胶鞋了,这也是因地制宜,岳西是大山区,都处都有产油的桐油树。后来人们还创新地用汽车轮胎做过鞋子,这种鞋很好,即结实又凉爽,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会做,也无从再去见到这种稀奇古怪的鞋了。(未完待续)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