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重阳,大家都不陌生,在此日,独在异乡的游子思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也盼望游子归来。在这一天人们大多登高远眺、遍插茱萸、饮菊花酒,而在我们家乡重阳节的习俗则是吃糍粑。因为家里营生,我与糍粑的缘分比平常人又更厚了几分。
重阳这一天可以说是家里最忙的一天了,人们争着抢着要买糍粑,这一天的糍粑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其实忙碌的准备工作在前几天就开始了,浸泡糯米,炒黄豆,磨黄豆粉,这几个步骤缺任何一个,那糍粑的香味便散发不出来。
清晨,不,应该说是凌晨,因为那时才两点,父亲便开始烧炉子,将浸泡一夜的糯米蒸熟。在水中浸泡一夜的糯米吸收了水份,变成了一个个大胖米粒儿,再通过蒸笼高温一蒸,泛着光儿,晶莹剔透,俨然似绝世的珍宝。在经过一番敲打,这些不团结的、在炫耀自己有多美的米粒儿硬是结成了一团,成为了糍粑的雏形了。这时顺势洒上一把磨好的盐黄豆粉,给洁白晶莹的粉团穿上一层衣服。糯米的香味和黄豆粉的香味纷纷开始“争奇斗艳”,但最终还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糍粑独有的香气。
接下来便是切糍粑,切糍粑也是极有趣的事情。我和父亲完全不是一个风格,父亲切糍粑,不管东西南北,不分棱角。而我切得四四方方,整整齐齐,那些多余的不规整的边角料被我用来添称。看我切糍粑,急性子的父亲两眼冒火,但拿我没办法。
最讲究的还是卖糍粑,这一天的糍粑是畅销品,但是竞争力也在那,怎么卖出去那是一门学问。就好比我,骑着车喊着,这时候你要是喊着普通话,那必定是让人笑掉大牙了!这时候我就用纯正的岳西话喊着“卖糍粑额!”拖着长调,有时候还要强调一下是刚打出来的,是热乎的,吸引的人会更多,这吆喝声你要是没听到,我可以给你形容一下,跟课文里的“北京吆喝声”相比也毫不逊色。
碰到老年人,你要极有耐心,让他看一看。再介绍介绍,等他要摸口袋的时候,那必定是要买糍粑了,生意完毕,再道一声“重阳安康”,那捧着糍粑的老人就笑不合拢了!重阳这一天也有人在路旁等候,车子刚到,不用你喊,就有顾客喊你了!多数人买了糍粑送亲戚朋友,而有的老人买糍粑,则是等着晚餐和儿女一起吃,买糍粑时,心里就已经期待着儿女的归来。
下午,生意才逐渐冷淡,而家里也开始收拾杂物。开始准备重阳的晚餐,拿出特意留的一点糍粑,放油里一煎,裹上红糖,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灯光下映出几张带有倦意的笑脸,笑声中是重阳的安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而我与重阳,与糍粑的缘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