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的老师发来感慨:…人生百年,仅5个二十年而己。第一个二十年,求学为主;第二个二十年,事业为主;第三个二十年是人生最为忙碌而艰难的时期,单位、家庭、老人、子女、社会、工作无不需要兼顾。唯有第四个二十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安享晚年的黄金时代。我认为此话精僻至极。
60一8O岁,是人生第四个二十年,也是人生黄金时代。是任何年龄段无法相比的。你想想,20来岁的小青年,他能品出龙井与毛尖的区别吗?他能咂出茅台与二锅头的区别吗?他能尝出川菜与湘菜的区别吗?他能听出京胡与二胡的区别吗?
60岁以后,再也用不着头悬樑椎刺骨,熬红双眼,只为通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再也不用似伍子胥一夜愁白头,只为那可怜可悲的晋升晋级;再也不用为伊消得人憔悴;再也不用怀抱冰火,心中煎熬;再也不怕利与义的冲突,灵与肉的相搏,咱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60岁以后,我喜欢:一杯龙井在握,独坐黄昏后。屋檐下,听晚归的雀鸟,轻言细语,结伴归巢,啁啁啾啾,呢呢喃喃,那份温馨和从容,叫人羡慕、嫉妒、爱;
60岁以后,我喜欢 :漫步在林下泉边,听飒飒秋风,听淙淙泉水,听阵阵松涛,合奏着生命交响曲。洁净空灵中演译着大自然的雄浑力量,把生命的顽强在天地间漫廷。
60岁以后,我喜欢:散步在荷塘边田埂上。深秋的田野,空旷无人,土地没有了庄稼的覆盖,还原于原始的粗旷、坦荡,似一幅油画,令人遐思。荷塘中,枯瘦且黑的荷梗,扦在一泓秋水里,枯黑的荷叶,静静地躺在水面,几只雀鸟跳跃在水面上,荷梗尖,啾啾觅食儿。好一幅八大山人的水墨丹青《墨荷图》,画笔瘦劲简淡。
60年以后,我喜欢:夕阳西下,独立大江边。看大江东去,千帆过尽。一种绚烂过后的恬静,一种安然,一种温暖由然而生。芸芸众生,或富贵,或贫穷。每个人生命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巅峰,最终都会在60岁以后跌落、归零。
60岁以后,我喜欢:在夕阳中把盏渐醉的意境。凝眸飞泻流丹的晚霞,呼吸着随风而至的甜甜的桂香。一杯老酒独酌,浅尝、深醉,把盏人生,品味生命。杯中乾坤只是一份简单,一份糊涂。管它明天、后天,随喜、随叹且随缘。
人生的第四个二十年是这么写意,这么随性,你能不说这第四个二十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吗?当然,这黄金时代必须建立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
其实,我们从摇蓝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而已。当我们正寝之前,是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途中自然有许多辛苦,许多坎坷。无妨,一路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情趣的,是值得我们跋涉在这条路上细细鉴赏的。何况,除了这条路,我们也没有别的目的地。只是一路上有许多同路的亲人、朋友走得似乎着急了些,使我们还在行走的人或多或少有些伤感和不舍。不过,快也罢,慢也罢,我们终归是要走完这条路的。最怕的是,走着走着走不动了,长期卧病在床,连累家人,连累子孙,连累朋友,连医护人员也跟着受累。自已的人格、尊严也含羞而弃。这是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其实,老了,该舍就舍,包括生命。我十分赞成国家设立《安乐死》这条法规,以保障每个生命的尊严。
60岁以后,我且行且珍惜,珍惜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朋友,珍惜黄金时代的二十年,活好剩余的7000天。说快也快,我时刻准备着。老师为我写下了此生的评价,超喜欢,已嘱儿子在我正寝之日作我的墓志铭:
生前有意,耕耘收获,收的多,失亦有,人生未虚度;
死后无憾,潇洒江河,江欲静,水奔流,东海非尽头。
谨以此篇献给身处黄金时代的的同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