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双龙寺的传说

本帖最后由 碧水蓝天 于 2015-5-28 13:14 编辑

                                                    双龙寺的传说

    龙井河的下游叫虎尾河,因与虎尾尖遥遥相望而得名。古人在虎尾河两岸,先后建有双龙寺。面河倚山,巨石垒砌。翘角飞檐,布局合理,各有佛殿经房十余间,幽静古朴,相传是藏龙卧虎之地,一时 大显威灵,闹得满楼风雨,动摇皇室江山,引起皇上降旨,雷公发怒……留下一个个神奇的传说。



初建双龙寺

   双龙寺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驮尖脚下棺材石沟的出口,与太湖东河冲虎场隔山相邻 。据说,这寺与驮尖上的金鸡石息息相关,双龙寺鸣钟,驮尖上的金鸡就啼,相传“钟声起,金鸡啼,虎场就要出皇帝。”的民谣。

    无巧不成书。明末清初,湖北蕲州的朱常揣,自称荆王,招兵买马,反清复明。朱常揣是明朝永王朱衔铠的儿子。他率领队伍在湖北、安徽一带山区战斗,多次击退清兵的围剿。他以司空山、明堂山、驼尖一带为根据地,据险而守。荆王部队曾胜利攻下太湖县城,来到 驼尖与明堂山之间,看到东河冲山深地险,是个屯兵养马的好地方。又听说驮尖脚下的双龙寺很仙灵,便带了随从从东河冲翻过小毛凹,沿着棺材石沟之下,来到双龙寺进香。乞求菩萨保佑他大功告成,老和尚见他宇不凡,就跟他耳语一番,将那个民谣告诉了荆王。荆王 大喜,遂带领随从速返东河冲,做好称帝的准备。                                          
    顺治二年冬,荆王铸金印,封百官,将明堂山周围称为虎场县,“县衙”在今虎场村,将河图镇称为“河图府”,又在东河冲建“金銮殿”。人称“河图府,虎场县,东河冲,金銮殿,屯兵养马踞岚川。”

    荆王称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清朝皇帝那里,就派重兵围剿,后来形势紧张,驸马余宗子见大势已去,遂起了叛主之心。他偷了金印,准备献给清朝皇帝,讨个大官。不料荆王发觉,急忙追赶。余宗子将岳父捆绑,割了舌头,荆王气绝身亡。当地人将荆王收殓,安葬在“葛家坳”,其碑刻为“国王大仙之墓”。“荆王墓”至今保存完好。当时“皇后娘娘”身怀有孕,荆王被害后,卫士保护她逃往深山。逃到妙道山下时,娘娘流产,母子双亡。皇后母子的墓地称为“太子坳”。后来余宗子因做贼心虚成了疯子。 皇上也不加追究,只是下令将双龙寺拆毁。当地百姓相机将寺庙中石碑收藏起来,至今保存完好,碑文依稀可见。据说,拆碑的那天,顿时晴空霹雳,雷声大作。雷公将驮尖上天台峰的金鸡石劈掉,鸡冠被遣到一 个山沟里。今幸存一块古碑(存放于金竹园社庙)


双龙寺古碑





    重建双龙寺  
    荆王 叛乱平息以后,适逢康乾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驮尖脚下的宝纛河有一江姓大户正在崛起,遂倡议重修双龙寺,将寺庙迁至虎尾河河东一个叫“虎屁股”地方,与老庙基隔河相望,且与湖北英山的虎口洞遥遥相对。悟通大师姓江,在此做了住持,开基立业,广招僧尼,据说当地有一冯姓的漂亮姑娘,暗恋悟通大师,求婚不得,只有削发为尼,与他一起修行,姓江的悟通大师为人正派,不与尼姑勾搭,发誓“江冯永不开亲”,一直流传至今。后来,悟通大师圆寂,与众徒弟葬于寺后,今存和尚坟。坟前有古香炉脚一个,还有一个古石香炉(今存放于金竹园社庙)



      古石香炉


                                                                                          
拆除双龙寺 遣为神仙塔



    话说寺庙建成后,一时香火旺盛,名声大作。相传这个庙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在庵堂旁边,有一块巨石分成两瓣,中有一穴,相传是老虎屁眼,与驮尖上的腰磨石和英山那边的虎口石息息相通,据说在老虎屁眼边擂鼓,驮尖上的腰磨就转 ,英山虎口洞那边就死人。固有“鼓声响,腰磨转,人瘟发到英山县”的传谣,引得英山县知县到此私访,进行验证,知县在这庙里住上十天半月,庵堂停止擂鼓,英山那边就没有死人,知县开始让庵堂擂鼓,英山那边又传来死人的噩耗。知县无奈,只得将此事报告两江总督,总督上疏皇上,于是皇帝有下旨拆掉双寺寺,只留下一个香炉脚和一个石香炉。在拆庙的当天,又是晴空霹雳,雷神将驮尖上的腰磨石,劈成两半,雷电交加,在驮尖南麓的一座高峰上久久不息。把那里的巨石遣成一座座石塔,因而名为雷音寺塔,又名神仙塔。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上一篇: 假如你不够快乐
下一篇: 一剪梅——相思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