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更护花
一
“听说这一届小学六年级毕业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家长,他经常到学校去督学,老师布置给他孙子的作业,他都要亲自过问。”
“还不仅这样,每次孩子的作文交到老师那儿如果超过了两天没有批改,他就会将作业端回家,自己批改。”
“下半年如果这两个学生分在哪个班,哪几位老师可就有得受了……”
“不要担心的,听说他不相信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下半年有可能要将孩子转学到其他学校里去就读。”
“那可不一定。又听说,他考虑到自己的退休金管四个人生活和两个孩子读书,又要租房子,是不够用的,有可能不会转学。”
……
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边工作,边七嘴八舌的聊着。
我听了这个话题觉得也颇有些新鲜,虽然我没有像同事们一样对这位家长的督学方式感到特别反感和诧异,但我心里也默默的想着:这样的学生如果真的分到了我的班级里,我也会受不了的。庆幸的是我下半年教初三的语文,也就不操这份心了。我还是为即将带初一新生的同事们感到心里有些不爽,至少觉得他这个人有点认真过了头,有些迂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暑假就在炎炎盛夏中悄悄走过。我一想到上学期同事们议论的那件事,就又觉得这六十来天的假期过得也太快了一点。
开学了,果真这两个孩子没有转学。在开学分班的时候就给老师们带来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两个孩子一个分在七年级一班,另一个分在了七年级三班。最终,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分在三班的那个孩子被调到了一班。这样一班的老师压力非常的大,但心里又暗自高兴:因为这两孩子的成绩都还不错。就算是两个孩子的成绩一般的话,能调到自己的班级里读书,至少能说明一点:孩子的家长还是很信得过我们的,以后麻烦多一点就多一点嘛!
二
开学后的第一个早自习我早早地往学校赶,刚到学校的时候,校门口有一个身影简直让我看得发呆了——消瘦的身体在晨曦的映照下显得非常的单薄,面朝校园,透过铁门的间隙目不转睛的看着走在操场的两个小小背影一直走进了教室。走近一看,那身影不就是我和同事们经常议论的那位被称“督学”的家长吗?我的心猛然一震,一种敬意油然而生。在我心中,那凝住的身影简直就是一尊艺术雕像。
于是,在我们的校园就多这样的一个身影,从此,我也就开始关注起这个让同事们感到有“压力”的身影。
他,一位退休的教师,今年六十五岁,头发花白,中等个头,穿着非常的朴素,腰板还算挺直。戴一防尘的眼镜,透明的塑料镜片,质量比较低劣。每天都骑一架旧式老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小镇上和校园里。他所带的两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子,是外孙,小的是个女孩,是孙女儿。
随着的冬天的来临,这个身影每天在学校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早自习以外,在晚自习快要结束之前,他也会早早的站在校门口耐心地等待着两个孩子放学回家。每天三餐他都很准时的骑着破旧的单车,车篮里放着两个保温桶,穿过操场,径直进了学校的餐厅,坐在餐桌旁静静的等待两个孩子放学后来吃饭。放学了,两个孩子围着餐桌有滋有味的吃着,他在一旁看着两个孩子的吃相,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他将内心的那种幸福时刻洋溢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那神情在我的心里也定格成了一尊雕像。
一开始我对他的这些作法有些费解,甚于有点反感。有时,还替几位带他家孩子课的同事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他会出现我们的办公室里,也来“督学”了。
一天课间操时间,我和同事都在办公室里备课,改作业。突然,办公室的门口出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身影,我和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朝门口看了过去。一看,大家心里都在暗笑着:“督学”真的来了!
“刘老师,我能不能进来坐一坐?”那声音是那样的谦恭而有亲切。
“老前辈,您好!您太客气了,我们的办公室你随时能进,快请坐!欢迎指导工作。”孩子的班主任刘老师一脸的尴尬和无耐,又满脸堆着笑。
“指导工作?不能这么说,我只想来看看两个孩子的作业做得如何?”他走进办公室和在坐的老师们一一打了招呼,然后静坐在一张空的办公桌上翻弄起他家孩子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来。
同事们不敢打趣那位刘老师了,只是内心在暗暗的笑着他的处境有多难堪:遇到了这样的一位难以对付的家长。我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不时的扫射着他,他一个人坐在那里,时而定睛细看,时而定神凝思,时而犯愁皱眉,时而会心微笑,仿佛一位思考者。我们早就计划好在他来办公室后,如果对我们的工作做指导时,要好好的奚落他一番,但是,看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专注,没有一个人忍心去打扰他。临近第四节课时,他非常礼节的告别了我们,准时的回家了。一上午,他没有对孩子的作业做出任何的“指导”和“评价”,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将我们事先准备好的计划全部落空了。
我对这位老人开始有了新的看法。而且,我却把他每天准时进进出出校园的身影,当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这道风景,在我心中将成为了永恒。
从这以后,我们办公室里时不时也多了一个这样的身影。有时,我和同事们还会在不经意间和他聊上几句。
三
当这道风景在校园里成为了自然,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不再有人对他说三道四或进行这样那样的猜疑了,而说得更多是对他的赞赏和敬佩。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冒昧的去拜访了他。开门迎我的是他的老伴。老太太满脸的笑意,非常客气的让我进了屋。这是一栋临街的门面房,房子比较狭长,显得非常的拥挤,但家什整理得井然有序。进门一看,墙上的一切简直让我惊呆了。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好浓好浓的文化味。《三字经》、《安全歌》、《道德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汉语拼音字母表》、《英语字母表》、孩子的优秀作业和奖状等等贴满了整个墙壁,几乎没有了一点空隙。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墙上那块整墙的黑板,黑板上那工工整整的粉板小楷,写得非常的隽秀。这一刻,老人从教时对事业执着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现在对孩子严格要求的作风,在这一行行粉笔字中流淌。这黑白分明的整墙的粉板字,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那一个个端庄秀丽的粉笔字,就像是银河里的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老人看到我来了,笑盈盈地从梯上下来,亲切的和我握手,并示意让我落座。我很是恭敬的坐了下来。老太太递给我一杯热气腾腾的细茶。于是我们便边喝茶边攀谈起来。
原来他的子女都常年在外打工,二位老人在家专门带着外孙和孙女读书。
他说,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由于年轻时,自己的工资收入非常的低,妻子体弱多病,家境不是太好,以致没有很多的将两个孩子培养成材。女儿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在家,儿子只读完了小学就再也没踏进校门了。为了不让儿女一代的缺憾在孙辈身上重演,他要用自己晚年的余力带好两个孩子,也好让自己的余年不会虚度。他戏说,这是将功补过。
“何过之有?”我思索着,认真地听着他的述说。
他说,为了让两个孩子读好书,他们二老的分工是很明确的。他还调侃的说,老太太是两个孩子的营养师和保姆,是专门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的。他自己专门负责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学习,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打牌;为了孩子的学习,他很少走亲访友;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每天和孩子一同早起晚睡;为了孩子的学习,他坚持每早晨带两个孩子长跑五公里;为了孩子的学习,他和孩子同题下水作文,指导孩子写好作文;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为孩子精选作业和试题,不让孩子将时间花在无谓的重复练习上;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放弃了午间的休息,陪着孩子做数学习题;为了孩子的学习,他吃透小学六年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到了初中以后,他说他的知识老化了,不够用了,不能够辅导孩子的学习了,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借回初中一年级的教材自己一边学习一边辅导孩子,可就是英语这一门课,他显得无能为力了……说着说着,老人也不自觉的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了谦虚而又为难的笑意。
听着老人侃侃而谈,看着老人的嘴角和眉间流露出的高兴与幸福、自豪与快乐,我一下子记不清他究竟说了多少个“为了孩子”,但是那其中的辛苦和无耐,多少也能从老人的言语中感受到微微的一丝。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他的肩上所承受的担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还要重。我不忍心再听下去了,我的心情比老人肩上的担子还要沉重得多:落红虽无情,化泥更护花。
……
茶水喝了一盏又一盏,老人的谈兴依旧未减,所谈话题依旧没重复,他从家事谈到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再谈到我们学校的教学,最后谈到国家的教育改革。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西斜,我不得不起身告辞回校。老夫妇俩盛情地邀请我吃过晚饭再回去,也好有时间再聊一会儿。无耐,我的学生还要等我回去上晚自习。二位老人对我的这一理由表示理解和支持,也就没有执意挽留我了。
出门时,太阳余晖洒在老先生的脸上,我发现铭刻在我心里的这张脸,此时此刻依旧是那样的年轻而充满着活力……
写于2012年5月